HOME--> Thought

Li Junru: Tide of the Era and Xi Jinping’s Ideology on State Governance

Source:《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研究和宣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而要深化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就要联系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及其提出的时代课题、时代使命。这里,围绕“时代大潮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这个主题,谈几点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

    一、时代使命

    一个领导人有一个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把中国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出来,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突显出来了,这就是今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肩负的时代使命。

    这样说的理由,有两条:

    第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面临的时代课题。在过去30多年改革发展中,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解放,中国社会内在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了,于是才有中国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把中国搞活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乱象甚至败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制度现代化,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社会,解决伴随改革发展而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这也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逻辑提出的课题。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就要一方面坚定不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始终不渝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首先要在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就要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从执政党建设着手,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目标,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而,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各个方面的体制改革,解决国家的制度现代化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逻辑提出的时代课题。

    第二,这是今天的时代大潮对我们党的要求。在当今世界,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治国理政,已经不能离开这个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因此,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研究中国的治国理政问题,都不能脱离今天的时代变动特点,远离时代大潮的发展趋势。

    今天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天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这里,我们不作抽象的概括,只作具象的描述。也就是说,只要看一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就可以对今天的时代潮流发展走势有所感悟、有所体会。

    走进地铁,可以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在低头看手机,有的看新闻,有的读短信,有的玩游戏,也有的在读网络小说。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走进社区,顺风、宅急送、中通、申通、圆通、韵达等快递公司的送货车,来来去去;有送信件书籍的,有送吃的穿的,有送家用电器的,什么都有送的。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与快递公司迅速发展相联系的,是淘宝网、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进入亿万家庭生活,网店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走进家里,家家有电视电脑,家家在上网,这种情况世纪之交已经出现,现在,电视已经和电脑、手机的互联网联网,人们既可以坐在家里用遥控器在电视上或用鼠标在电脑上自主选择看电影、听养生讲座、购物,可以用手机看电视电影,用手机微信打视频电话。甚至,既有文字又能显示视频的多媒体图书也可以用手机阅看了。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出行叫出租车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现在,“滴滴打车”“优步打车”又风靡全国,手机一拨,座车就到。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至于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大到像天津港的大爆炸,小到四川凉山小学生写的“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这样悲伤的作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海内外。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没有。

    不久前,去浙江湖州参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研讨会,看到10年前习近平去视察过的余村,从破坏生态开山卖石头,转变为保护绿水青山发展旅游经济、果木经济、农家乐,农民收入成倍增长。“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到处在推进“五水共治”。那里正在从保护生态转向发展“绿水青山”型的生态经济。而这样的绿色低碳经济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悄然出现。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再看看世界,过去全球的事由几个大国说了算,先是G7,后来加了俄罗斯成了G8,现在俄罗斯又出来了,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G20出现了,中国也由此从世界的边缘走进了世界的中心舞台,参与了全球经济治理。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没有。

    每年中国放节日长假,从中国周边的韩国、日本、泰国,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再到欧洲,各个国家大城市的商家都下功夫,千方百计吸引中国游客,做中国人的生意。“中国大妈”名扬四海。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有也没有今天那么引人注目。

    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8月22日,去看望来自美国的朋友,他见面就告诉我,昨天美国的股市因中国经济的因素大跌。回家看《参考消息》,果然有这报道,“道指跌至年内新低”“欧洲股市继续下挫”“新兴市场货币普跌”,这些标题下的报道都说近期股市下挫和中国经济有关联。尽管世界股市下挫和中国经济有没有关联是可以讨论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是事实。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有也没有今天那么引人注目。

    仅以这10例,就可以看到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种种变化,概而言之,就是现代化、信息化、低碳化、全球化。这样的变化,不仅深刻,而且广大,已经直接传递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势,研究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不能不看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这些与时代潮流变动相联系的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冲击下,过去那种领导一言九鼎的领导方式还行得通吗?过去那种垂直的行政管理体系还能继续下去吗?过去那种说了可以不做、做了无人监督的局面还能够维持下去吗?换言之,这些变化对我们这样的执政党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思考的结果,就是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广大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发挥互联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自觉地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党要更自觉地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更务实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发展国民经济;更有力地推进反腐倡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努力地维护世界和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共同发展。

    诸如此类思考,汇总起来,就是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

    中国人是值得庆幸的。30多年前,邓小平就注意到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正扑面而来,和平与发展正在成为时代主题,果断地领导我们在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开放。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邓小平开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写出一篇和今天的时代潮流变动的新特点相适应的治国理政好文章。

    二、文本依据

    研究今天的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就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成果。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就要研究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研究党中央的领班人习近平的著作和在他领导下制定的文件,研究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成为我们研究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文本。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的79篇著作,包括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 日这段时间内习近平的重要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由于这部著作是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即主要是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全书针对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的关注点,围绕“治国理政”这个主题,谈了18个问题。这就是:(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全面深化改革;(4)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建设法治国家;(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8)建设生态文明;(9)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0)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11)走和平发展道路;(12)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13)做好周边外交工作;(14)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15)积极参与多边事务;(16)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17)推进反腐倡廉建设;(18)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仔细研究这18个问题,第1个问题讲的是方向道路;第2个问题讲的是目标;第3个问题讲的是实现目标的动力;第4到第8个问题讲的是“五位一体”的布局;第9、第10个问题讲的是国家强盛的两大问题,国防和祖国完全统一;第11到第15个问题讲的是外交,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第16到18个问题讲的是党的领导和执政党建设。也就是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包括国家发展方向、目标、动力、总布局、国防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领导和建设等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并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

    我们在学习和把握这一治国理政思想的时候,重点要学习和把握五个要点:(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向;(2)坚持“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3)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4)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5)坚持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为国家强盛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思想特点

    联系时代大潮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们体会到,这部著作所体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八个显著特点。

    一是以人民为主体。在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第一次同记者见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提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这之前,他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概括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中,第一条就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主体”。这也是他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是他在治国理政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原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具体内容和要求的重要思想,包括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决克服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包括“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包括要“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等等。

    二是实干兴邦。务实,是习近平的从政特点。无论是他在福建工作时出版的《摆脱贫困》,还是他在浙江工作时写下的《之江新语》中,都可以看到这一鲜明特点。在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后,这一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就成为他治国理政的风格和特点。特别是,在他提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追求时,以非常明确的语言告诫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再次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如果说这些论述反映了他的思想,那么十八大以来他的行动则更进一步体现了他实干的治国理政风格。十八大至今不到三年时间,他带领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出了四大步:第一步,在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第二步,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并通过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第三步,在两次中央全会后立刻给各部委分解任务,形成落实意见;第四步,制定每一项任务的实施意见,一项一项抓落实。因此,这几年,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败,都是雷厉风行地抓、踏踏实实地干,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协调。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一是思想先行,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先是从高层做起,一面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一面把各级干部的行为规范到“八项规定”上来;接着,把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追求联系起来,提出了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上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热情。二是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大力整顿党的作风和干部队伍。党中央认真地而不是走过场地在县处级以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雷厉风行地而不是姑息迁就地进行反腐败斗争,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格局和治党思路。三是在处理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各种复杂问题时,高瞻远瞩、驾驭全局,条分缕析、精心谋划,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特别是制定和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纲领性文件。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2014年12月14 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并在2015年2月2日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他指出,这“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推进;同时,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即这“四个全面”实际是“1+3”布局,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协调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不能等量齐观。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也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好,全面从严治党也好,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是经济新常态和创新驱动相互促进。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入了周期性的调整阶段,它和国际金融危机相叠加,使得我国经济遇到了极大的下行压力。习近平作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一大判断,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与此同时,他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思考,认为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创新。他把创新驱动放在突出位置,把“互联网+”看作是创新、创业的无限空间,明确要以同现代化、信息化相联系的创新、创业来破解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诸如此类决策和举措,也应该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制度现代化和人的能力现代化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过去我们强调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后来提出制度是根本的。在对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建设和治理应该把制度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在习近平主持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纲领中,我们强调的制度现代化目标,包括既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又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因为,如果只有制度的变革而没有人的能力的提升,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都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我们要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起来推进。事实上,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始终是把制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素质、能力和价值观建设结合起来推进的。这是一个亮点。

    六是治国、治党、治军相辅相成。在治国与治党的关系上,习近平秉持的理念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治党问题上,敢于下“先手棋”,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大特点。抓住了从严治党这个关键,治军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由于我们是共产党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国家政权机关也好,军队也好,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并由党员干部掌权的,治党是治国、治军的“牛鼻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一手抓思想作风建设,包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一手抓反腐败斗争,“老虎”“苍蝇”一起打,揪出了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等一批“大老虎”,整肃了党风党纪,使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崭新的好形象。由于治国、治党、治军相辅相成,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军中重建国家健康的政治生态,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七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思想相融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问题军队问题,和社会问题相联系。社会问题,最为深刻的,是价值观问题。在今天改革开放年代,固守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没有出路;纵容不合国情的西方价值观,也不是活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现代化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希望所在。习近平在十八大后反复强调,在国家层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公民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公民都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循、践履这样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才能在公民最大的共识和最大的参与中治好国理好政。

    八是刚柔相济参与全球治理。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上,中国已经从人口大国成为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G20成员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不渝坚持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以新的形象、新的姿态在世界上广交朋友,拓展国际空间,同时在美国重返亚洲频频向中国施压时毫不示弱。在前几届中央领导人推动建立的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了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刚柔相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八个显著特点,表明我们正在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 The 2nd "Understanding China" Conference

    On November 1~3, 2015, the 2nd “Understanding China” Conference was held in Beijing Yanqi Lak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 Zhang Gaoli, Vice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 The 1st "Understanding China" Conference

    On November 1~3, 2013, the 1st “Understanding China” Conference was held in Beijing, which was cosponsored by China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 Development Strategy (CIIDS), Chinese People’s Institute of Foreign Affairs (CPIFA), and Berggruen Institute on Governance.


  • The 2nd U.S.-China Strategic Forum on Clean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the “Prospects for U.S.-China strategic cooperation in next decade” as its theme, the forum dwell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U.S.-China cooperation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of coping with global challenges and maintaining world peace.


  • The China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Forum

    Co-initiated in April 2003 by renowned Chinese scientist Mr. Lu Yongxiang and influential political strategist Zhen Bijian, China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Forum was jointly hosted by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CAS)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