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正文

邬书林: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为什么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来源: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发布时间:2018-04-20

邬书林(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

 

新时代中国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中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看待国际国内问题。这就要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201511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国际友人时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不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主席的这段讲话是对这个问题最权威、最清晰的回答。文化自信问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有多处生动论述。

一、文化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辉煌历史

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得益于中国高度重视文化的基础性作用。过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分析主要从经济等方面着眼,其实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十分重要。可以讲这样几点:一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二是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重视文化教育,“文革”结束后,1977年邓小平推动中国恢复高考,此后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义务教育;四是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行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五是18大以来,确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把文化建设置于更加重要地位。可以说,中国的文化自信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

2、中国的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之中。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清楚,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失去对中华文明和文化的自豪与自信。即使在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始终有一批人,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清醒的头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穷且愈坚、不堕青云之志”的文化精神才使中国在一次次地危难中重新奋起,实现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复兴。

3、中国的文化自信,还来源于中国的祖先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的辉煌历史,灿烂文明。中国有5000年从未间断过的文明史,经济、科技和文化曾处于世界前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留下来的论述和经典,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从不间断的重要源头,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上,中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唐宋时期,中国的GDP,相当于世界总和,到了明代,更是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两项与文化有关(即纸张与印刷),对世界文明传播的贡献意义重大。

4、今天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自然结果。经济发展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不断繁荣的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GDP1978年的3000多亿增长到现在的86万亿;中国的研发投入从微不足道,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中国的文盲率从建国初期的84%,改革开放初期的38%,下降到现在的百分之6%左右,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3000多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1亿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形成的460万研究宏大的研发队伍;中国的科技论文总量成为世界第二,高水平的论文总量,也在处于世界前列。因此,当前中国的文化自信可以讲是水到渠成。

二、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与对世界文明的吸收与借鉴

习近平主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文中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339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是中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力量所在。

5、不忘本来。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系统全面的整理了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之初就恢复成立了“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在文化普查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24万多种古籍书目,并进行有计划的整理工作。在过去的近70年中,特别是近40年当中,我们总共整理出版了24000多种中国的典籍。规划实施了多项古籍出版工程。如《二十四史的整理工程》;《善本再造工程》;并与时俱进的推动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如《中国思想家评传》(200卷)。

6、吸收外来。近百年来,特别是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全面、系统、准确地翻译出版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经典,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借鉴西方的科技文化。现在从古希腊到当代世界各学科、各学派的重要经典和代表作几乎都有了中译本。如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700种);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当代政治学术著作丛书》和《国际政治关系丛书》等。翻译出版了《柏拉图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爱因斯坦全集》,《丘吉尔回忆录》等。中国每年新引进出版国外图书版权达17000多种,有不少图书的英文版与中文版同时出版。对世界优秀文化的研究,吸收借鉴是中国有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7、面向未来。习近平主席在19大政治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文化创新的重大意义,指出: “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面向未来,我还想从出版角度说说中国注重少年儿童文化培育的情况。中国出版界有一个理念,就是要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哺育我们的孩子。以中国少年儿童图书出版为例,中国目前每年新出版少儿图书近5万种;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少儿出版,以平均年15%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市场上可买到的少儿图书近28万种。

中国的文化自信还在于我们能全面客观地了解世界,清醒地认识自己。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文化大而不强,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现阶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346页)。中国会努力吸收与借鉴世界文明的精髓,推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世界历史发展证明,任何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崛起,都必然伴随着与其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治理理念在国际社会的广泛传播与认同。任何大国的国际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也将体现在塑造人类政治文明的政治逻辑,塑造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原则,塑造主流国际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只有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才有感召力影响力。习近平主席在19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样,中国的文化自信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得到实现和升华。

9、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得到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理解和认同才会有生命力。中国有句古语,“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中国正在按照习主席关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化发展理念,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开展积极的文化交流。相信这样会使中国的文化自信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越走朋友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