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青年中国式现代化调研报告
2024-05-07
来源: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暨南大学


如何能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共同发起的《遇鉴文明·圆梦之旅》媒体活动的重要内容,总台欧洲总站联合总台新闻中心、总台广东总站、暨南大学,于2024年初邀请两位来自法国的联合国中文日文化使者前往广州、深圳、珠海、潮州深入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调研活动,亲身体验中国式现代化在广东的实践,感受其勃勃生机。

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记录两名文化使者在广东所见所闻的世界看两会《读懂中国——中法青年中国式现代化调研行》系列节目在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两位法国文化使者通过实地探访、体验、对话等多种方式,感受珠海北山村的变迁、广州永庆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空中无人“飞的”为大湾区低空经济赋能等,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特征。


第一部分 读懂中国,关键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历程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追求。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国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立足本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自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现代化的增长极”。

一、理论视角: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内涵

新时代,紧紧围绕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随后,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今天,我们要读懂中国,不仅要懂得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关键要懂得中国式现代化。

1.主体性: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人口总数超过了全世界已经实现现代化的37个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总和,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世界上拥有人口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中无先例可循。因此,“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特征。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是“人的现代化”,不仅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能力的提高。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物的现代化”的超越,更强调在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层面上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创造性和全面性发展。

2.价值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体现了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的核心价值观,意味着每个人在现代化进程中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利益。具体体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强调富裕的广泛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二是强调“富裕”的全面性,不仅涉及物质富、精神富、生态富,还指向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与生态文明建设内部协调发展。三是强调“富裕”的长期性,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阶段性目标,注重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总体说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是共同富裕的广泛性、全面性与长期性。

3.全面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如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充分展现了其所具有的协调性和全面性内涵,这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互动。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而精神文明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二是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结合。科技创新是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文化创新则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关键。两者相结合,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四是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前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后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两者相协调意味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和精神追求。

4.和谐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致力于同各方一道保护全人类共同家园,为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积极反响。《增长的极限》作者之一乔根·兰德斯在《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中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报以乐观期待和充足信心,“中国多年来实行的五年规划以及绿色转型能够以系统性的方式,将中国建设成为符合其长期目标的国家。”

5.世界性:开放发展与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命运与共,中国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学习和借鉴了全世界包括西方的先进文明、优秀文化和宝贵经验,又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社会关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生态良好的内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形态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贡献者、分享者、维护者,所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出了一个新的选择。

二、历史验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进程

1.从“小康”概念找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适合道路

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概念,用以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目标。“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对于如何达到现代化的发展水平,邓小平同志根据国情与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三步走”战略布局,并强调以先富带动后富,逐渐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后,江泽民坚持和发展小康社会的思想,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在中共十六大报告(2002)中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里中国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完善的小康社会思想更进一步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布局中加入社会建设,成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形成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9-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2%,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3.4倍;中国在诸多科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小康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包括全球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提供主要驱动力,为世界经济繁荣带来巨大机遇,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途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继续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百年目标前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伟大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引领民族复兴的初心,当它实现之时也必将验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新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更长远更艰巨的挑战,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国必然一直坚持与完善。

2.以人民健康奠基现代化的社会建设

人民健康是人民福祉和国家建设的基石,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健康不仅是现代化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并在不同层面上通过各项政策和措施予以贯彻实施:从“健康中国”的顶层设计,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民健身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实施与优化;从公共卫生体系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到基层医院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的强化等等。这些努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在健康领域的进步: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35岁提升至2023年的78岁;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参保率达95%的基础医疗保障网,医疗机构数量从1950年的约0.9万个增长到2023年的107.1万个,国家卫生总费用从1978年的11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48万亿元(占GDP的7%),90%的家庭能够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此外,中国传统中医药也在现代化浪潮中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成为推进健康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中国建设了15个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药的学术影响和实践影响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

3.以文化自信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致力于实现两者的协调共进。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也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实现文化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指引下,中国不断强化文化建设对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通过多样方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持续攀升(2023年实现12.95万亿元,同比增长8.2%),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快速增长(2023年达到1332.96亿美元),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至202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电视剧、广播、动漫领域的领军者之一,也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而文化自信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展现了中国的多样性。当代中国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音乐和艺术等,正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影响着全球观众。例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小说《三体》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建立和发展,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课程在世界各地受到欢迎,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广泛吸引力;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在全球青年人中的流行,更揭示了全球新媒体和文化传播的中国影响力。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精神家园,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文明的普遍价值。这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展现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的生动实践。

4.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进生态文明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对生态现代化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并作全面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全面的关注,并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发展,突出生态文明发展和经济优质稳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转变生产与生态对立的发展观念,实现两者和谐共赢。这种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凝结着“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

碳达峰碳中和是新时代中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抓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使中国的能源、资源、环境与经济发生变化,涉及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财富观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境生产观。2022年和2023年前九个月,中国国家层面出台双碳政策达到120项;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了7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处于世界第一;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30微克/立方米,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新形势下,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国内的协调统一,更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要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统筹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总结经验与广泛合作,尽早使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缓解。

5.以对外开放践行和平发展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互利互惠原则,不搞零和博弈。中国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使许多国家从中受益,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实践展现了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态度和决心。中国积极利用外资开展对外贸易,推动沿线国家实现优势互补,2013-2023年期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超过7.4%。作为国际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中国不断提升内外发展的联动性,与国际社会加强机遇分享、权责共担,在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已超30%。

中国还通过对外援助的方式带动落后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帮助他们建立产业体系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的文化理念是中国不搞零和博弈的立足点。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积极同周边国家进行合作,化解与周边国家矛盾和冲突,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动荡走向稳定;修建匈塞铁路、蒙内铁路、瓜达尔港、雅万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通世界各国内外联系的通道,许多合作项目成为合作共赢的典范。


第二部分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2024 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中国与法国之间的交往始终伴随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双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对彼此民族、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广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先锋,正是法国青年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此,中国青年从宏观视角、历史维度提供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探索的探究,而法国青年则从微观视角、案例维度展示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察,从而更多元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三、观察对象:改革先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

广东地处中国南方,毗邻香港、澳门,土地总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下辖广州、深圳等21个城市。202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27亿人。1000多年前,广东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100多年前,广东率先开启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新篇章;40多年前,广东率先蹚出来一条改革开放之路,成为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的生动诠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美缩影。

1.一以贯之的战略实践增强了现代化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承担了多项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成为改革开放的尖兵。中共中央先后发文在广东成立经济特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设立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开展特定领域的先行先试。这些战略任务蕴含了中央、广东省委对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和区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对于广东探索区域现代化之路具有引领作用。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不断强化重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在国家平台上集聚国家资源,为区域现代化争取更多国家力量支撑,从而不断增强广东发展的高度、厚度和韧性。

2.高水平开放拓展现代化的中国视野与全球市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在扩大开放上敢为人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进入新发展阶段,广东率先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率先实现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的经济总量低于上海、江苏、山东等省份;到1998年超越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2007年超过中国台湾、2021年超过韩国,完成了追赶“亚洲四小龙”的任务;再到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7万亿元,连续35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充分发挥毗邻中国港澳地区、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率先打开国门搞建设,并通过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取得了改革发展的突出优势。可以说,广东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31万亿元,同比增长0.3%,再创历史新高,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9.9%,稳居中国外贸第一大省的地位;累计设立外商投资项目超过31万个,实际利用外资57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50家在粤投资布局。

进入新时代,广东适应大势,实现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突破,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领先优势。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强调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内外衔接。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广东具备独特的市场规模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联通港澳的地缘优势,具有主动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率先突破和打造制度型开放先行区的有利条件,为服务中国大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供“广东方案”、形成“广东示范”。

3.高质量创新塑造和刷新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标准

其一,广东发展水平已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标准。2023年广东人均GDP约为1.53万美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超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标准。预计2035年,广东人均GDP将达到3.2万美元,超过《中国现代化报告》中所界定的人均GDP为3万美元的现代化标准。其二,广东发展整体质量达到较高水平。至2023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达55.8%,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7.4%,标志着广东进入“服务业社会”。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健全,实体经济发达。“十三五”和“十四五”前期,广东基本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石化钢铁、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以5G、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其三,广东拥有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集群。作为世界重要制造基地,广东实体经济发达,拥有华为、腾讯、广汽等19家世界500强企业,56家中国500强企业和50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7.5万家,连续8年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超7.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近五年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5.8%、发明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18.5%、在全省新上市A股上市企业中占比超80%、制造业企业占比超70%,成为支撑制造业当家的“主力军”。

四、调研观点:中法青年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1.在传统继承中开创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发展必须结合各地方的历史文化传承、国情民情风俗,不一定非要模仿发达国家已走过的路,而应该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充分发掘与现代化结合的文明特质,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变革。

比如广州的永庆坊,是把传统的历史传承和当代的都市生活结合起来的百年古街,将流传300年的广彩文化与现代规划技术相结合,通过“绣花”一样的微改造,从“老城危旧房”转变为“文化新地标”,“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又比如潮绣,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现代化元素嫁接于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推出了具有东方美学特色的服饰、家居装饰、日用品等多重创新产品,甚至将中国印记秀在迈凯伦奢华汽车上,使古老的潮绣迸发了创新的活力。

2.用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化发展场景

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内核”体现了中国对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战略部署。一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增强创新能力,中国旨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科技要实现自立自强。中国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强调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形成的全方位创新体系,认为这是摆脱对外技术依赖、保障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繁荣的关键。三是中国特别重视科技与经济、产业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孵化、养成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链水平。

比如,从大疆无人机到“空中出租车”,中国以领先全球的无人机技术重新定义了“低空经济”这个现代化场景。2023年,中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已超过1200亿元,居全球首位。无人机技术创新带动了上下游的产业协同创新,比如材料、电池、飞行服务等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从而以一个“战略产品”沿着科技创新链条,拓展出“低空经济”的庞大舞台和场景。到2025年,低空经济将在智慧城市管理、打造数字经济等许多方面为人们带来进一步帮助,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为全世界奉献了一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秀”。

3.以清洁能源发展打破传统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困局

中国式现代化的自然观认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手抓,坚持实现人类发展与地球生态共生共赢两手抓。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全球现代化趋势,倡导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为优化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反对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比如,惠州太平岭、汕尾陆丰全面应用第三代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堆型“华龙一号”,惠州、阳江等海上风电项目加速投产,分布式光伏电站在广东全省遍地开花,至2025年,广东省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将提高至49%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2%以上。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创新探索和深度利用,推动了广东能源产业的变革,经济发展模式与“青山绿水”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绿色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就。目前,中广核“华龙一号”落户巴基斯坦,中山阳明风电落户日本,广东电力设计研究院的光伏电站落户菲律宾,表明中国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清洁能源技术和经验,为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也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担当和作为。

4.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

开放政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开放政策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一方面,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促进了技术引进和资本积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了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开放政策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和全球创新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开放,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转变,中国的出口产品从初级产品逐渐转向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开放,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加速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国际合作和竞争激发了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

例如珠海的北山村,以其中国特色鲜明的“国际范”、不断开放包容的音乐与美食,成为近些年珠海市乃至全国最大的文创街区,并不断吸引青年和外国人来此创业,同时越来越多游客及年轻人共聚于此,将艺术家和创意产业引入北山,开创性地、试验性地将本土的粤曲、疍家歌等与外来的音乐形式(如爵士等)相融合,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开放包容的音乐盛宴,以文化繁荣反哺经济繁荣,丰富了北山区域的旅游文化资源,让北山村经济焕发全新的活力。

又比如“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通过全产业链的开放与协作,7家法国企业和30亿的法国商品融入了广东省大食品产业链,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广东食品智能供应链相连接,将农产品物流、销售信息相关联,为中法两国的商品与服务贸易搭建一座精准、高效、畅通的对接桥梁。这种新零售模式使盒马直采自法国的商品在2023年的10个月内同比增长了15%,将来自法国源头的优质商品源源不断地带给中国消费者,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万里之外来自法国农场、酒庄、果园的法式美味。


注释版本请下载附件查看。

中法青年中国式现代化调研报告.pdf